" 动画片应该是给儿童看的吧。"
近日,一个关于国产动画的话题 " 家长炮轰中国奇谭 " 登上热搜第一。
一位网友发帖称《中国奇谭》的前两集把自家孩子吓哭了,并留下了 " 童年阴影 "。
这部由上美影和 B 站联合出品的系列动画,仅开播四集就有 1.1 亿播放量,在豆瓣上,约 9 万人打出平均 9.5 的高分。
" 没有教育意义 "" 不利于健康成长 " 这几桩指控轰然落下," 炮轰 " 新闻立刻激起千层浪。
很多不满的网友质疑,谁说动画片就是给孩子看的?
被误解的动画片
这让人想起几年前,知乎上的一个问题:" 儿子都 19 岁读大一了,为什么还喜欢看动画片?"
长期以来,国产动画的受众一直以 " 低龄化 " 为主,也在中国观众心中,为动画披上了一层 " 幼稚 " 的外衣。
面向儿童的内容,似乎不能也不必有深意。
动画片成了小孩子放学写完作业被奖励的半个小时,如果家里来了老人,那么撒撒娇就能延长到 1 个小时,多看两集。
但动画的英文单词 Animation,源于拉丁词 "Animare",原意指 " 激发生命 "、" 赋予灵魂 "。从这个内涵出发,动画也不应只是专属于儿童的一种娱乐产品,而应该引发更深层的思考。
美国动画之父温瑟 · 麦凯是最早投入动画创作的艺术家之一,他的很多作品如《小尼莫梦乡历险记》《蚊子是怎么活的》《恐龙葛蒂》等,结构严谨巧妙,内容也带有暗黑恐怖的色彩,这些在动画史上影响深远的动画,并不是为孩子创作的。
1937 年迪士尼制作的第一部动画长片《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》,是很多小朋友对童话的初印象。
但《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》却是美国经济萧条时期为鼓舞成年人出现的,该片关于女巫的部分还被认为不适合儿童观看。当时的迪士尼工作人员表示:" 我们只专注于怎么做出一部好的动画,至于儿童会受到什么影响,适宜什么情节,这不在我们考虑的范围。"
成年人一直是动画的重要受众。
回到中国动画的起跑线,影响了几代人的《中国奇谭》制作方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(简称上美影),也一向刻着 " 大众化剧情 " 而非 " 低龄向 " 的 DNA。
上美影的经典佳作《天书奇谭》改编自小众原著,不借天庭和神话来隐喻人间,而是让我们在众生相里,体会对现实的讽刺。反派耀武扬威、不是 " 大团圆 " 结局……这部并非皆大欢喜的合家欢动画片,依旧被几代人反复咀嚼、回味良久。
1999 年和 2001 年上美影倾全厂之力制作的《宝莲灯》和《我为歌狂》,更是体现了动画片的思想深度。
《宝莲灯》塑造的历经磨难、劈山救母的沉香,几乎取代了原本神话中 " 二郎神 " 的角色,成为公众心中 " 劈山救母 " 的唯一代言人,足见动画的社会影响力。
在《我为歌狂》的制作中,上美影全面拥抱市场。
我们第一次在国产动画里看到偶像崇拜、少女心事、学生与老师的代际冲突……
它打破了儿童向动画留下的刻板印象:我们可以不用跟着蓝猫学知识,也不用看大头小头父子情深,而是可以在课堂之外,为了梦想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。
很多人曾经将《我为歌狂》视为国产原创动画的真正开始。
然而,新千年以后,经历市场经济转型阵痛期的传统国漫进入漫长的瓶颈期。
在题材更新颖的外来动画片的夹击之下,尽管政策设计不断倾斜,通过增加黄金时段国产动画的播放量、出台税收优惠等手段来扶植国漫,却反而导致行业 " 刷补贴 " 成风,产出大量低质低龄还抄袭的动画片。
国人对国漫幼稚低龄的印象,随着电视屏幕上批量生产的卡通片不断加深。低龄化 已经决定了最偏爱的受众,国漫被粗暴地误解为 " 小孩子看的东西 "。
固步于类似幼稚、小儿科的轻慢中的国漫,几乎主动地远离了几乎所有宏大的主题与复杂的情感,陷入 " 崛而难起,复而不兴 " 的简单循环中。
动画片也有精准分型
在政府买单支撑国漫发展的 2000-2010 年期间,有诸如《喜羊羊与灰太狼》的低龄向动画片,成为一代小朋友的童年记忆,片方也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商业利益。
低谷时期,许多动画公司也在儿童市场之外作出了努力。
2007 年,非低幼向的国产动画剧集《秦时明月之百步飞剑》一鸣惊人,成了破局者。
这部国产动画以历史为骨,利落展开的剧情,引人入胜的悬念设置,将低龄化作品泛滥的国漫市场撕开了一道口子。
2015 年,《西游记之大圣归来》横空出世,它有故事逻辑、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,符合成年人的认知水平。